相傳夏代杜康的兒子黑塔,在長江岸邊設了腦一家糟坊,有一次汛期一來,江水浸泡了糟缸,工人被迫每天翻缸,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時,一開缸頓覺香氣撲鼻,口嘗之,酸中帶甜,黑塔便把“二十一日”加了一個酉宇,命名這種奇特的酸水為“醋”,從此醋就成了廣大人民的調味品。當然,也有人對這種傳說質疑,因為夏代還沒有象“醋”這樣的會意字。況且,中國古代不叫醋,而叫“醯”。
關于生產醋的文字記載,最早見于《論語?公冶長》。北魏大文學家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詳細地敘述了釀醋的過程。山西是醋的故鄉,據歷史學家郝樹候考證,“公元前479年前,在晉陽城建立起來時,就有醋的制造者了”。
明末清初的翟村,為西八縣客商經天門關到向陽店、太原府的必經之路。當時翟村店舖林立,有酒坊、醋坊、當舖、商店。郭生祿的先祖郭太和翟村缸房院就有醋坊、酒坊。傅山先生和郭太和交誼深厚,傅山撰書七言絕句,為郭太和精深的釀造技藝和翟村秀麗風景寫下了熱情激昂的贊美詩:《與郭太和》。